“云·游中国”— 纪录片《指尖上的中国》第一季
中华文化渊源流长,不同地域、不同民族,不同语言、文化的内涵是共同的。指尖翻飞的是文化,承载传统,流传文明;指尖流动的是感动,赋予生命,放飞情感;指尖旋动的是梦想,让梦想和希望共存。
《指尖上的中国》是国内首部以80、90后的独特视角,深入探索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手工艺的系列纪录片。该片旨在通过“器以载道”的方式,探索中国传统手工艺与现代生活的关系,揭秘传统手工艺背后的秘密和神奇制作方式,希望能让全球年轻一代喜欢并热爱上中国传统文化。
该片以中国传统手工技艺的制作为切入点,历时12个月,行程数万公里。拍摄足迹抵达中国东西南北的十多个省市:浙江杭州、龙泉、江苏苏州、福建福州宁德、北京、上海、河南郑州、西藏拉萨、日喀则、珠穆朗玛峰、南极…真实记录了十多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及世家传人,通过他们与众不同的生活与精湛技艺,挖掘出不为人知的手工艺背后的故事。由此引发了中国“匠人精神”古代与现代的传承,东方与西方融汇方面的思考。
该片的拍摄视角及剪辑方式不同于传统意义的纪录片,通过探索被工业文明覆盖的中国角落,灌溉即将消失的手工技艺。用镜头呈现出别样的匠艺与慧心,栏目组探幽寺,访名士,寻找中华文明之器;上高原,下江湖,发现中国现代诗意生活。
第一集《西藏灵魂》
西藏拉萨哲蚌寺的法柜已有1300年历史,每年只打开一次,里边珍藏着藏族人民心中最为神圣的圣物——世界上最大的唐卡。古老的唐卡按照严格的几何比例,体现一种庄严而神秘的美。雪顿节这一天,藏族人民会举行着盛大的晒佛仪式,其规模仅次于藏历新年。对于藏族人来说,一生中除了要去一次布达拉宫朝圣,还要在雪顿节上瞻仰这幅巨型唐卡,以求家人幸福平安。正因为唐卡在藏人心中是无比神圣的,它的颜料采用了金、银、珍珠、玛瑙、珊瑚、松石、孔雀石等珍贵的矿物宝石,和藏红花、蓝靛等稀有植物。从一块深藏于大地的矿石,到一幅美轮美奂的画里的颜色,唐卡不仅仅沉淀着一段悠长的时光,更是沉淀了一个画师心无杂念的生命修行。
本集完整记录了唐卡、藏香、藏药的制作过程,还有神奇的藏医治病。
第二集《西藏的身体》
在号称“世界屋脊”的青藏高原上,信仰与生活融为一体,达成一种令人惊叹的默契,衣食住行,处处都流淌着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神灵的膜拜。青稞,被誉为雪域高原上的绿色珍珠,是藏族人最主要的食物,既是制作糌耙的原材料,也是被藏族人物化的精神图腾。从3500多年前第一颗青稞种子在这里发芽,到如今成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青稞种植区,西藏人的青稞缘可谓是一结千年。智慧的藏族人民用独特的方式,从大自然中获取生活的来源。获取的方式千变万化,但都用手工的方式延续着生命中虔诚而自在的修行。
本集记录了藏刀、青稞、羊毛编制的制作过程。
第三集《凤栖梧桐》
古琴是中国最具文人气质的古老乐器。中国有句谚语,家有梧桐树,招来金凤凰。凤非梧桐不息。相传伏羲 是在洛河之畔看到凤栖梧桐,便觉得此树必是桐树中的神品,堪为雅乐。于是,朝向梧桐树拜道,皇天降祉,施民以乐。古琴由此而生。古人用梧桐做琴,也是经过千百年以来总结下的经验。最著名的一张八宝灰的古琴是崇祯年间的璐王琴,外观十分华丽。斫琴师制作古琴的过程并非易事,要将梧桐树的中段截成木板,要经过无数遍水的浸泡和火的烘烤,从梧桐木到古琴,饱含了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滋养和浸润,也体现了匠人手掌的温度和至诚的善心。十年树木,百年树人,梧桐做琴不易,培养古琴人才更难。古琴的韵味追求虚静高雅的境界,抚琴者必须将纷扰的外在环境和闲适的内在心境合二为一,才能达到琴曲中追求的心物合一、人琴合一的艺术境界。
本集记录了八宝古琴的制作过程
第四集《至小乾坤》
这是国内首次近距离来诠释核雕的美。方寸之间,人物动作表情纤毫毕现,雕刻得如此细致入微。一位90后女生毕业旅行,来到中国核雕村,恰逢“须吟笙雕刻艺术纪念馆”在此成立,奇妙的雕刻艺术深深吸引了她。须吟笙是须派核雕的鼻祖,传世的16罗汉石雕技艺精湛,同时也引发后人的各种猜想。为使这门古老的技法传承下去,纪念馆还开设了传习所,广招学员,传授技艺。于是,女学生便留了下来,体验了一番核雕的韵味。
本集记录一位90后女生与核雕的不解情缘
第五集《青瓷》
青瓷是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。浙江龙泉窑烧造青瓷的历史悠久,始于南朝,终于清代,经历1000多年的不断发展和兴衰变化,是我国制瓷历史最长的窖系之一。生长在充满灵气的青瓷小镇里,从小受到父母的耳濡目染,龙泉青瓷世家传人梅红玲,自然而然地开始了她自己的创作,经过20多年不断学习与实践,她对青瓷创作的各种技艺日趋成熟,逐渐形成了清秀典雅的个人风格。
本集记录隐居玉皇山下的女艺术家和她的青瓷制作
第六集《银光盈月》
银被称为是金属中的月亮公主,光辉圣洁,寓意美好,为世人所爱。银器自古便是一种身份的象征。明清时期,银器从商贾贵族进入寻常百姓家。闽东产银业在明朝时一度兴盛,当地畲族人民崇尚银饰、银器,无论是出生、婚丧嫁娶等人生重大日子和民族传统节日,还是日常生产生活,畲家人与银器、银饰密不可分。当时,闽东畲族有“三千来去客,四万打银人”之说,银器制造业一片繁荣,银匠成为炙手可热的职业。畲族独特的工艺手法体现出银器的完美装饰效果,同时,银器也是畲族展示家庭、家族世代拥有财富的象征之一。
本集记录畲汉联姻打造人生四季的银饰银器
第七集《海上玉人》
海派玉雕作为我国玉雕的中间力量,从1843年上海开埠算起,已有170多年的历史,它伴随着上海的成长而兴起,伴随着上海的繁荣而辉煌,现已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。海派玉雕精品,料色的运用、异想、巧作和精制独具匠心;题材的传承、转化、创新和出挑非常丰富;工艺的理解、发扬、运用和变幻更加神化;思想的发现、嫁接、延续和突破无愧于时代。海派玉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 发展了海派风格,为海派玉雕翻开了崭新的一页。
本集记录汉族传统雕刻艺术 海派玉雕的制作
第八集《海上彩石人》
蛋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经常用到的食材。它营养价值极为丰富。同时也是团圆喜庆的象征。看似无用的蛋壳,经过能工巧匠们的加工,别有一番风趣。从选蛋、抽、洗、烘、磨,到画、制作,每个彩蛋都要经过十二道工序。石雕也是一门需要细致耐心的复杂手工艺,与木雕、竹雕相比,石雕的难度更大,雕刻一样成品往往需要大半年的时间。石雕艺术在我国历史悠久,其中海派写实主义石雕,将自然界的万物,通过出神入化的刀法,变成了一件件生活气息浓郁的艺术品,展现趣味盎然的生活。
本集记录鸡蛋石头碰撞出的火花
|